2003年10月16日 星期四

中國神話歌劇- 〈瑤姬傳奇〉

晚上在村x來吃日本菜,
魚生飯、北海道拉麵、摩登燒,
實在太好味喇~

帶著期待的心情看〈瑤姬傳奇〉,
因為大家都未欣賞過中國歌劇,
但最後只是看了一半...zZzzz...
大家都太累了吧?
整天都維持著「隨時可以睡著」的狀態。

這兩天都覺得很累很累,
下星期要交的功課堆積如山。

平日要寫文章並不難,
但這陣子都處於呆滯狀態,
莫說二千字的文章寫不出來,
就連一篇日記也不知道寫什麼。

雖然是累,
但今天的心情靚靚靚。

2003年10月3日 星期五

阮玲玉

是一部十分複雜的電影, 我所指的是故事結構的複雜。
關錦鵬導演拍攝張曼玉如何飾演阮玲玉,
而阮玲玉又在飾演其他角色...
我們看著導演拍攝的部分是戲外戲,
張曼玉所演的阮玲玉是戲中戲,
「阮玲玉」演戲的部分則是戲內戲。

雖然結構複雜, 但一點也沒有令觀眾覺得混亂。
導演巧妙地運用色彩去區分不同的時代,
黑白是九十年代, 昏黃的環境是三十年代。
美術指導也令畫面的構圖變得異常美麗,
亦藉此道出了阮玲玉被孤立的處境。

電影的目的不在於描述阮玲玉的一生,
因為她的自殺原因, 相信只有她自己才最清楚,
導演也不過是加入了個人的主觀思想罷了。

阮玲玉只是一個象徵,
代表中國女性在傳統父權社會被壓制的情形,
, 只不過是眾多受害婦女的其中一員。

「我一死, 人們一定以為我是畏罪, 其實...我又何罪可畏呢?
我的死
.. 又有何足惜呢? 只不過是人言可畏, 人言可畏。」

阮玲玉是在一九三五年三月七日午夜離去的
就是三八婦女節的前一天,
那天她還說女性要站起來、要反抗,
她的死...又是不是一種反抗呢? 還是她根本無力反抗?

人言可畏。

=====================================================

後來, 因為交功課, 我還寫了一篇《阮玲玉》和《胭脂扣》的比較。

〈阮玲玉〉與〈胭脂扣〉

---- 關錦鵬電影的吸引之處


提起關錦鵬這個導演, 總令人聯想起女性電影。
從1985 年的〈女人心〉開始, 他的電影都以描寫女性為題材
,
電影中流露出女性細膩的感情, 但同一時間, 也顯示出女性堅強的一面。
關錦鵬電影之所以有感染力, 是因為他著重細節的部分,
觀眾往往可從色彩的運用、 人物的造型
和主題音樂感受到電影中女性的心情, 使整部電影更加吸引。


在〈阮玲玉〉和〈胭脂扣〉中
, 女性的柔弱與剛強是同時出現的。
阮玲玉表面上是一個獨立的女性, 有自己的事業, 有自己的思想,
經濟獨立
, 不需要倚靠男人。


在末段的一幕
, 是三八婦女節的前夕, 阮玲玉聲言女性要站起來,
要反抗, 大家都以為阮玲玉是十分堅強的,
但隨後阮玲玉親吻在座的每一位男士,
那種淒美的氣氛又令人意識到阮玲玉將要離去。


當鏡頭轉到阮玲玉的喪禮時
, 阮玲玉靜靜地躺在眾人面前,
原來阮玲玉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樣剛強
,
她的確是作出了反抗
, 但她似乎又無力去反抗了。


〈胭脂扣〉的如花
, 只是塘西的妓女, 每日都依靠男人為生,
最終目標是「埋街食井水」。

當人們以為她柔弱時
, 她卻又勇敢地要求單獨與十二少的母親見面;
在戲棚的一幕
, 如花不理會十二少家人的反對, 叫十二少繼續演大戲;
最後更決定和十二少雙雙殉情,
又唯恐十二少偷生, 竟然在酒中放安眠藥.....
從這一切的行為來看, 又怎能說如花柔弱呢
?
然而
, 如花作出一連串的反抗, 甚至以死來對抗十二少的家人,
最後卻落得孤獨的下場
,
五十年後
, 作為遊魂野鬼的她, 還有力量去反抗嗎?


〈阮玲玉〉中出色的色彩運用
, 使時空的交替變得自然流暢。
昏黃與黑白的色彩轉變,
讓觀眾清楚地分辨三十年代的阮玲玉和九十年代的張曼玉。

可是, 阮玲玉演〈新女性〉的一幕,
畫面由昏黃的色彩, 漸漸轉變為黑白色,
然後鏡頭慢慢拉出, 讓觀眾看見關錦鵬在拍電影的情況,
這裡給予觀眾很大的想像空間︰現在看到的,
究竟是「新女性」? 是阮玲玉? 還是張曼玉??

而〈胭脂扣〉則以色彩來突顯故事淒美的氣氛。
戲中運用了大量黑色和紅色, 如花身上黑底紅花的旗袍、
烏黑的頭髮配上鮮紅的唇色,
深色的牆壁畫著鮮艷的花朵…
鮮艷與深沉的強烈對比, 令人聯想到愛情與死亡的關係,
充分展現出如花對十二少的愛, 是帶有強烈的佔有慾和毀滅性的。


人物造形方面, 導演成功塑造出兩個相同時代, 卻擁有不同氣質的女性。
從阮玲玉素雅的旗袍、長長的大褸、淡薄的妝容,
以至她從容的神態、說話的節奏、走路的姿態
,
都很有那分「三十年代上海當紅女明星」的味道。

至於如花一身「鮮艷如花」的旗袍、鮮紅的咀唇、吸食鴉片的姿態
,
以及她哀怨的神情
, 都成功地塑造出一個「鬼妓」的形象,
也令人感受到「紅顏薄命」原來就是這樣。


這兩部電影都各有自己的主題音樂,
當中的歌詞令人再三回味電影中的每個細節。


以黃鶯鶯的〈葬心〉作為〈阮玲玉〉的主題曲是貼切不過的,
「人言匯成愁海, 辛酸難捱」, 完全道出了阮玲玉自殺時的心情,
以及她面對「人言可畏」的無奈。
阮玲玉看似是剛強獨立的新女性, 但其實她和很多女性一樣,
都是「貪一點兒依賴, 貪一點兒愛」。


〈胭脂扣〉的同名主題曲,
梅艷芳以哀怨的聲音唱出「誓言幻作煙雲字, 費盡千般心思」,
道出如花付出了大量感情後, 到頭來卻是一無所有;
最後如花終於明白自己是「錯付千般相思」、「痴心枉傾注」,
而如花做的所有事情, 其實都只是為了一個卑微的願望︰「只盼相依」。


一首出色的主題音樂, 能夠令觀眾對那部電影有更深的印象,
而〈阮玲玉〉與〈胭脂扣〉之所以膾炙人口,
它們的主題曲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阮玲玉〉和〈胭脂扣〉想說明的, 並不是阮玲玉的一生和如花的遭遇,
兩部電影都反映了傳統社會中女性卑微的地位。


正如阮玲玉
, 她只是其中一名父權社會下受壓迫的女性,
她只是一個象徵而已。


如花則代表了二、三十年代
, 對愛情忠貞不二,
追求永恆的那種傳統女性, 與現代人那種「合則來, 不合則去」
的愛情觀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電影有時候不只是說故事的,
導演往往會透過電影去表達很多個人的想法,
這也是關錦鵬電影的吸引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