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1日 星期三

Film & performing arts

又一段長時間沒有 update,
不如說說最近看了的電影和show?

Film

《Cherry Blossoms》

























本來沒有打算去看的, 是朋友P一直在喃喃自語說要看,
然後想起已有好幾年沒有和她看戲 (對上一次是看《小裁縫》!!!)...
於是在大家好難約時間和電影又很少場次的情況下都終於約到~
實在好慶幸沒有錯過如此動人的電影。

電影看到大約1/3, 坐在戲院中的我已經淚流滿面。
每一個細微的情節, 甚至是一隻小貓、一隻鴨子都是讓人難以忘記的。
7點28分的火車、他們的毛衣、拖鞋、綁在欄杆上的手帕、
粉紅色電話筒、三文治、椰菜卷....
也同時讓我開始愛上 Butoh Dance, 好想有機會親身欣賞。

可能就是因為節奏慢, 每個畫面都烙印在腦海中, 久久不散。


《The Message 風聲》

























因為周迅, 這成為了我期待已久的電影之一。

周迅、張涵予都是好戲之人, 光是這一點已經夠期待。
看這種戰爭間碟片, 總是讓人好頭痛。

李冰冰、周迅的角色, 都是表裡不一的女人,
前者看似冷若冰霜、城府甚深, 但一受羞辱即崩潰;
後者表面有點嬌縱, 卻是個智勇雙全的女間碟。

所以啊, 女人實在不能看表面就對她們下結論呢 ~


《紀子之食桌》(from HKAFF)

























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見疏離, 都是說了無數次的話題了,
但家人也可以「出租」, 荒謬至此你又見過未?

上一代的小朋友, 小時候都愛玩扮家家酒的遊戲,
找個小男生扮爸爸放工回家, 女生則裝成賢淑的妻子在家做飯,
如果人多的話, 其餘小朋友還可以扮成兄弟姊妹,
一家幾口樂也融融吃頓雖然假但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的晚餐。

現實中, 原來我們仍有辦法重溫這個遊戲,
只需付點錢, 就可以把失去的家人「租回來」。

幾個演技出眾的「家人」, 忽然有天「外遊」回家,
嘻嘻哈哈說個不停, 再加一頓溫馨晚餐。
對著幾個陌生人, 心裡明知是假的,
「服務時間」一到, 鬧錶一響, 提醒大家關係已結束,
但在那個溫馨時刻裡, 還是忍不住假戲真做。

究竟只是顧客有如此需要, 還是連服務者都有這樣的渴望呢?

電影前半部的節奏非常慢, 大多數都是不同角色的獨白,
事情發展下去越見荒誕, 看似無可能的一切都發生了。

然而荒誕的背後又是何等的現實。


-----------------------------------------------------------------------------

Performing arts

近期少了入劇院和演奏廳,
九月看了聯校製作(JSDP)的《頹人的快樂時光》《姨媽姑姐創世紀》,
前者清新又發人深省, 後者則是頗有水準的喜劇,
它們都不是普通的中學生show,
而是由很多專業人員協助的嘔心瀝血作品。

11/10 則在偶然機會下看了一個 percussion 表演-
《擊韻彩華跨媒體音樂表演》
而且是percussion高手龍向榮、蔡立德的演出,
還有出色的口琴手梁柏渝小朋友, 以及胡潤勤的長笛和洞蕭。
這是元朗藝術節的節目, 市民可以用超便宜的價錢,
欣賞到如此出色的跨媒體音樂表演, 實在難得。

2010 HK Arts Festival 的節目已經開始訂票,
雖然是明年3-4月的show, 但已經好期待了。
睇show睇到窮.....所以只訂了四場。
包括 Meta4 四重奏李傳韻小提琴演奏會
戲劇《香港式離婚》(黃咏詩執導)、日本劇場《Five days in March》

數一數家中的場刊, 近年有保留的都超過50本,
其實都不算很多吧? 如果不是錢的問題, 我相信不止這個數目呢... :p

.

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同理心 empathy

雖然我現在的職業不是社工, 讀書時期也算不上是很勤奮的學生,
但對一個字我仍然非常深刻, 並常常引以為鑒。

別人問我不以社工為職業, 會否浪費了所學的知識,
我相信, 如果記得這個字的意思, 我所學的還不算白費。

這個字就是「empathy」, 意即「同理心」。

同理心, 簡單一點可以理解成「感同身受」、「設身處地」,
所謂同理, 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所謂明白別人, 必須要理解對方的主觀世界,
並明白該世界對他的個人意義。
這就是所謂的「辨識」,
站在對方的立場去了解對方的感覺和世界。
要做好辦識這一步,
大家才能把自己的感覺表達出來, 這就是所謂的「溝通」。

很多人以為自己能夠有耐性聽別人傾訴, 又懂得安慰人,
就會形容自己「好似做緊社工」。
其實社工最難做到的, 我認為是同理心, 真正的同理心。

在你對別人說︰「我好明白你」、「我知你係咁咁咁」之前,
請你想清楚, 你是否真的明白呢???
為什麼你會覺得自己很明白呢??
問心一句, 你真係明?!

否則, 請別假裝了解別人。

Dr. Arthur P. Ciaramicoli 在著作《The Power of Empathy》中指出,
同理心有七個步驟, 包括︰

1) 用開放式問句

2) 放慢腳步 - 這樣才能聽到對方的聲音, 也讓對方聽到你的聲音

3) 別太快下結論
- 即使你與一個人認識好久, 你知道的也只是他的過去,
不代表你了解他現在想什麼。

- 當你熟悉一個人, 雖然難免會從他過去的行為模式,
去評估他做某件事的行為,或預測他對某件事的反應,這是合理的預期。
不過太多「想必如此」的想法, 只會令大家誤會日深。

4) 注意身體語言所透露的意思

5) 從過去學習
- 唯有了解「這個人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我們才能真正地「感同身受」。

- 一個人的性格、行為, 是累積了多年的經歷、成長背景而成的。

6) 讓故事說出來
- 每個情緒表達的背後, 不論對錯, 都有一段漫長的故事。
- 讓故事說出來, 就是「同理地傾聽」, 而不只是「聽到」。

7) 保持界限
- 同理心的先決條件, 就是不帶偏見的客觀判斷。
- 切勿以自己的主觀感覺、過去經歷套用到別人身上。


有關同理心, 曾經聽過一句說話形容得非常貼切︰
put yourselves in "another person's shoes".

看著別人腳上的鞋子有多美/多醜/多舒服/多難穿,
與其請別人費盡唇舌去形容, 不如直接穿上去試試看。

現實生活上, 當然不可能經歷別人的事情,
但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可能每次都親身體驗,
於是我們對別人實在很難透澈了解,
只能盡量放下自己的主觀看法,
多點設身處地去思考別人所面對的困難,
才能夠擁有多一點點的同理心。

.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Can you see the real me ?

每個人的性格都有很多面, 面對不同的人, 我們會表現出不同的性格。
我不知道哪一種性格才真正代表自己,
可能每一種也是, 可能每一種也不是。

即使認識了很久的朋友, 都未必能夠完全了解我,
所以有時候都會驚訝︰「乜你竟然會咁?」
真係估我唔到。

一些比較熟悉我的朋友, 會用「完美主義者」來形容我,
因為他們都知道我對很多事情都很執著, 要求很高,
雖然明白事情無可能完美, 但內心必定會感到非常遺憾。
心中要求高, 對事情就總是批評多於欣賞,
對人對事如是, 對自己就更甚。

或許你會問︰「這樣豈不是很辛苦嗎?」
對我來說, 對自己無要求、事情做得不好才是最糟糕的事。

然而我一向相信「律己以嚴,待人以寬」,
一直在學習多點去欣賞身邊的人和事,
但對於欣賞自己, 還未做得很好,
對自己的要求....仍然是太嚴格吧?
心底裡總太過清楚看見自己的不足,
反省自己本應是好處, 但去到極端時就是在打擊自己的信心。

處女座的人也許就是這樣,
總是在別人批評自己之前,
自己已經把自己批評得遍體鱗傷。
在別人向我施加壓力之前,
自己一早已經壓力大得透不過氣來。
(而且大部分時候都沒有被人發現)

不了解我的人(或者我沒有願意被他們了解),
很多時都會將我誤以為沒有目標、對事情不在乎,
我常常懷疑是否我表現得不夠緊張??
我只是不希望身邊的人替我擔心, 也不希望別人要分擔我的憂愁,
況且我所面對的又不是什麼值得所有人為我緊張的事,
只要自己能夠解決就可以了, 何必要不斷向人傾訴?
行動大於一切, 有需要告訴別人自己有多認真嗎?

目標這回事, 我更不喜歡宣之於口,
自己訂下了目標就趕緊去做, 完成了, 自然會有人看到,
根本無需四處宣揚自己有多發奮向上。

可能我是個頗為壓抑情感的人,
不喜歡也不習慣向太多人揭露自己的內心,
除非那個人是我覺得能夠溝通、能夠做知心朋友的人。

不知道你又看到哪一面的我呢?

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Why so serious?

好鐘意小丑這個角色,
很多人可能覺得小丑痴線,
但我卻覺得他的說話其實好有智慧呢。

認真工作認真學習認真處事都是應該的,
不過有很多事情, 真的需要take it easy。

每天身邊有太多事情發生,
如果每件事都要動氣, 未免太辛苦了吧。
我十分愛自己, 除了家人之外,
實在不是太多人可以影響我的情緒。

況且動氣是一件很辛苦又很蝕底的事。
當你咬牙切齒對一個人很生氣,
或者一直悶悶不樂在埋怨某個人,
其實那個人可能已經把事情忘掉,
甚至嘻嘻哈哈繼續快樂的生活,
沒有把你放在心上。

一直以來, 咬牙切齒的只有你自己。

很多爭執、不和, 甚至戰爭, 都是因為太執著,
如果願意放低事情, 說一句 why so serious,
世界應該會和平很多吧。

對自己好一點, 學習放下,
這樣心情好一點, EQ又高一點, 多好呢~

很久之前說過修養的問題,
真正夠修養的人, 很多事情都會看得開,
能夠包容別人的缺失, 並不會為此動氣,
於是乎世上就沒有什麼事情會看得不順眼了。

.

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

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2 + 1

連續三日, 看了兩個 show, 一齣電影。

1) 13/2 - 回歸舞台製作《人民英雄》(re-run)
























朗尼問我上次定今次比較好看, 其實兩次我都覺得不錯,
只是始終不是專業演員, 不能對他們的 acting 要求太多,
但唔該讀清楚對白囉。(雖然我知道都幾難)
幸好個劇本寫得好, 帶出的訊息值得我們深思。

-----------------------------------------------------------------------

2) 14/2 - 香港藝術節 x 進念‧二十面體 《錄鬼簿》













《錄鬼簿》為鍾嗣成(約1279~1369)所著的一本工具書,
主要羅列元代雜劇及散曲作家的生平及著作。

當時戲曲之類不稱大雅,而鐘嗣成突破時人思想,
為「小人物」雜劇家們樹碑立傳,
高度評價有才華的戲曲作家為「不死之鬼」,
使整個元代戲曲藝術得以源遠流傳。

(from 進念 官方網站)

鍾嗣成寫道:「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
酒罌飯囊,或醉或夢,塊然泥土者,則其人雖生,與已死之鬼何異?」

中國的藝術家, 地位好像從來都是如此低微。

東周時期的所謂「九流十家」,
包括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排最後, 而不入九流的, 正是小說家。

小說家, 並非只是現代寫小說出本書的人, 也包括劇作家。
可見以往劇場的藝術家是何等不受尊重。
中國所謂的藝術, 從來都是源於生活、用於生活,
例如西方的雕塑家, 在中國只可算是個工匠,
中國的戲曲是民間的普通娛樂, 而西方的就是高級的Opera。

今晚看的《錄鬼簿》, 則借鬼為題材, 以四段舞蹈重新演繹。

請來四位 master 中的 master, 包括︰

Sardono W. Kusumo(古典爪哇舞蹈 / 雅加達)
李寶春(京劇 / 台北)
柯軍(崑曲 / 南京)
Patravadi Mejudhon(泰國古典舞劇 / 曼谷)

進念的作品, 一向給人的感覺是很抽象難明,
倒不如拋開「明唔明」的想法,
用心去感受, 細心去觀察演員的每個動作,
總好過不停問人「其實佢想表達d 咩」 。

演後藝人談, 令我好喜歡柯軍, 真是個感性的藝術家。
對啊, 演員常常在台上演別人,
觀眾想了解的, 是你演的那個角色,
那麼, 將來有機會有別人來演自己嗎?

----------------------------------------------------------------------

3) 15/2 - 奇幻逆緣 (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期待了好久, 終於有時間睇,
應該好多人已經睇過了吧, 也就不說太多了。

原來變老比變年輕幸福得多,
至少有機會和身邊的家人和愛人一起老去,
逆轉的時鐘才是個悲劇。

(不過見到 Brad Pitt 越來越後生靚仔, 真係睇得好開心!)
.

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Perfectionism

在別人的xanga 看到有關星座的描述,
是一個關於處女座性格的小故事。


好奇心強又追求完美的處女座

處處對肚臍很好奇,就問爸爸。

爸爸把臍帶連著胎兒與母體的道理簡單地講了一下,
說:“嬰兒離開母體之後,醫生把臍帶剪斷,

並打了一個結,後來就成了肚臍。”

處處:“那醫生為什麼不打個蝴蝶結?”

------------------------------------------------------------------

哈哈, 係囉, 既然都打個結, 不如打個蝴蝶結啦, 靚d呀嘛!
不過....個醫生會唔會唔識打一個靚的蝴蝶結呢.........(=.=")

.

2009年1月12日 星期一

也是年青人— 我看《梅蘭芳》

















將近一個月沒有寫點東西....
看完《梅蘭芳》本來也沒有打算寫些什麼,
但看完 Yahoo 影評中那些「年青人」的意見,
實在令我這位「老人家」忍不住要說幾句話。

梅蘭芳?! 京劇喎!!! 嘩咁咪好悶?!
點解咁耐都未有黎明同章子怡出場架???
套戲想表達咩呀???
年青人真係諗清楚先入場呀!!!

好了....其實我都是80年代出生的「年青人」(?!),
梅蘭芳逝世時我都未投胎。
對於京劇, 我也只知道是那些「衣衣呀呀」大戲之類的,
至少我小時候媽媽已經是這樣告訴我。

對啊, 連我媽媽那個年代的人,
他們都已經覺得京劇是他們的父母才會喜歡看的。
到了我們這個年代, 都很難有機會看到有水準的京劇表演了。

我不了解京劇, 但也嗅到梅蘭芳的寂寞。

梅蘭芳(1894-1961), 為中國四大名旦之首,
擔任旦角出神入化, 「比女人更女人」, 讓人著迷。

梅蘭芳守舊嗎? 一點也不。
他勇於嘗試新的表演方法,
也是第一位中國伶人在40年代赴美演出,
讓美國人都驚嘆中國有如此出色的表演藝術。

要在台上表演得淋漓盡致, 內心必須澄明,
心無雜念, 專心一致, 自然就寂寞。
無人了解自己需要什麼, 也就寂寞。
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怎能不寂寞呢。

有人說為什麼好像很少交代梅蘭芳自己的感受,
反而著重身邊人包括福芝芳、邱如白的戲份。
其實梅蘭芳的人生, 又有多少是他由衷想要的呢?
不管你想不想要, 身邊的人已經替你安排好了,
而你, 只好乖乖戴著「紙枷鎖」, 一步一步慢慢走。

黎明演得好不好, 比起陳紅、孫紅雷、王學圻,
以及演少年梅蘭芳的余少群, 確實是比不上,
但看得出他為這齣戲付出過努力。

正因為電影上半部的京劇戲份實在演得出色,
讓我們不懂看京劇的觀眾都不覺得沉悶,
甚至還被他們的演出吸引住。































香港很多觀眾, 特別害怕一些自己不懂的東西,
其實我們不懂的東西還多著呢,
說到底只是不夠 open-minded吧。

---------------------------------------------------------------------------

參考資料︰


梅蘭芳扮戲後的樣子


























梅蘭芳在抗日戰爭時留鬚照片

























梅蘭芳生平

京劇大觀園

京劇@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