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同理心 empathy

雖然我現在的職業不是社工, 讀書時期也算不上是很勤奮的學生,
但對一個字我仍然非常深刻, 並常常引以為鑒。

別人問我不以社工為職業, 會否浪費了所學的知識,
我相信, 如果記得這個字的意思, 我所學的還不算白費。

這個字就是「empathy」, 意即「同理心」。

同理心, 簡單一點可以理解成「感同身受」、「設身處地」,
所謂同理, 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所謂明白別人, 必須要理解對方的主觀世界,
並明白該世界對他的個人意義。
這就是所謂的「辨識」,
站在對方的立場去了解對方的感覺和世界。
要做好辦識這一步,
大家才能把自己的感覺表達出來, 這就是所謂的「溝通」。

很多人以為自己能夠有耐性聽別人傾訴, 又懂得安慰人,
就會形容自己「好似做緊社工」。
其實社工最難做到的, 我認為是同理心, 真正的同理心。

在你對別人說︰「我好明白你」、「我知你係咁咁咁」之前,
請你想清楚, 你是否真的明白呢???
為什麼你會覺得自己很明白呢??
問心一句, 你真係明?!

否則, 請別假裝了解別人。

Dr. Arthur P. Ciaramicoli 在著作《The Power of Empathy》中指出,
同理心有七個步驟, 包括︰

1) 用開放式問句

2) 放慢腳步 - 這樣才能聽到對方的聲音, 也讓對方聽到你的聲音

3) 別太快下結論
- 即使你與一個人認識好久, 你知道的也只是他的過去,
不代表你了解他現在想什麼。

- 當你熟悉一個人, 雖然難免會從他過去的行為模式,
去評估他做某件事的行為,或預測他對某件事的反應,這是合理的預期。
不過太多「想必如此」的想法, 只會令大家誤會日深。

4) 注意身體語言所透露的意思

5) 從過去學習
- 唯有了解「這個人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我們才能真正地「感同身受」。

- 一個人的性格、行為, 是累積了多年的經歷、成長背景而成的。

6) 讓故事說出來
- 每個情緒表達的背後, 不論對錯, 都有一段漫長的故事。
- 讓故事說出來, 就是「同理地傾聽」, 而不只是「聽到」。

7) 保持界限
- 同理心的先決條件, 就是不帶偏見的客觀判斷。
- 切勿以自己的主觀感覺、過去經歷套用到別人身上。


有關同理心, 曾經聽過一句說話形容得非常貼切︰
put yourselves in "another person's shoes".

看著別人腳上的鞋子有多美/多醜/多舒服/多難穿,
與其請別人費盡唇舌去形容, 不如直接穿上去試試看。

現實生活上, 當然不可能經歷別人的事情,
但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可能每次都親身體驗,
於是我們對別人實在很難透澈了解,
只能盡量放下自己的主觀看法,
多點設身處地去思考別人所面對的困難,
才能夠擁有多一點點的同理心。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