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24日 星期一

〈Hamlet〉

說起昨天看〈Hamlet, 很多觀眾可能看不慣莎士比亞的劇作,
聽不慣莎士比亞的對白, 在很多不適當的時候笑起來,
居然看悲劇一點都不沉重。

其實很多人或者會以為, 哭哭啼啼或者「杏加橙」就是悲劇,
但有一些研究莎士比亞悲劇的學者, 卻有些另外的看法。

由於莎士比亞中期的作品受到古典主義的人性論影響,
在四大悲劇中徹底的呈現出來
人生中種種悲劇的產生,實肇因於某些性格缺陷沒有面對處理、
不斷因襲累積自身、最終自然導致出災難性的後果。

哈姆雷特是四大悲劇中最早完成的作品,
他的性格缺憾是過於道德完美主義因而出現的優柔寡斷猶疑不決。

簡單點來說, 就是優柔寡斷導致的悲劇。

在哈姆雷特身處的那個時代, 當周圍出現很多偽善陰毒的小人,
他卻仍堅持著道德的完美、
導致過多的自我批判質疑並缺乏行動的決斷力,會轉而讓自己、
甚至是無辜的其他人陷入萬劫不復的險境。

哈姆雷特早就疑惑父親突然的死、母親快速改嫁給叔叔、
叔叔繼承統治大權的過程。他為此鬱悶不樂。
然後他遇見父親的鬼魂,父親告訴他,他面臨的邪惡有多大。

哈姆雷特於是知道「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
倒楣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

哈姆雷特面對已死父親交代給他的復仇責任,
知道這不只是還父親冤屈這麼簡單,
身為王子,復仇計畫還代表著不讓邪惡統治丹麥的正義使命。

他也明白邪惡勢力如此之大,
他必須先裝瘋賣傻躲過自身性命不保的為難。

這樣險惡的環境,哈姆雷特竟然在行動能力上猶疑不決。
話才說完,他卻開始轉而自我批判質疑了:
「萬一我所看見的幽靈只是魔鬼的化身,藉著一個美好的形狀出現,
看準我的柔弱和憂鬱,向我作祟,引我進入沉淪……?」

另一次,他陳述自己的心情:
「是默默忍耐毒箭高貴?還是反抗不公平的苦難高貴?」
他徘徊於行動邊緣,遲遲不作決定。

「懼怕不可知的死後,偉大的行動在這種考慮下也會逆流而退
哈姆雷特衷心期望自己的復仇行動,是能滿足高貴、道德的要求,
經的起死後的審判。

但是復仇本身,既有還回正義的高貴性、又有傷害人命的不安感,
矛盾吊詭之際,行動也不對、不行動還是不對!

在行動上要作的絲毫不讓人指摘……
正是這種自我期許,哈姆雷特一再錯失復仇、還回正義的機會。

「我明明有理由……可是從不曾行動……是我過於審慎,
還是我根本是懦弱?
我一再因循隱忍聽其自然……
卻看著他們為
空虛的名聲視死如歸……。」


哈姆雷特一再錯失機會,但是他面臨的環境是如此陰險詭詐,
叔叔何能給他寬裕的時間好處理完自我批判反省、確定道德完滿,
再滿足為父親復仇、還丹麥正義的計畫?

哈姆雷特的叔叔對於害死哈姆雷特,用計之毒、行動之快,
哈姆雷特根本不是對手。
等哈姆雷特的叔叔終於被哈姆雷特刺死,
卻賠上了愛人奧菲莉雅、義人雷歐提斯與哈姆雷特自己的性命。
整個復仇行動,完全沒有彰顯出正義。

內容摘錄自〈莎士比亞之夢〉
http://life.fhl.net/Literature/April/sas.htm (作者︰陳韻琳)
還有更多其他三大悲劇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