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31日 星期二

浮羅交怡之旅 Day 3

今天乘船到紅樹林, 紅樹林其實就是︰
生長於熱帶或亞熱帶海岸最高潮線以下
及平均高潮線以上間之喬木或灌木,
紅樹林有它一定的作用,
可以維持濱海濕地的豐富生態,
還有防風、抗海潮侵蝕等功用。
有關紅樹林的資料, 可以到以下網址看看︰
http://home.yam.org.tw/nov/what.htm

紅樹林分佈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臨海地帶,
如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
在香港要看紅樹林,除了米埔之外,
其實在沙頭角公路,
轉入鹿頸路的位置也可以找到的,
不過當然不會像浮羅交怡的那麼漂亮吧,
始終這兒沒有受污染, 周圍的環境好多了。

船夫扔了一些雞皮在湖中, 一隻隻麻鷹就飛過來了,
可惜因為牠們怕人, 不敢飛得太近水面,
所以很難影相......反而當我們的船逐漸離開後,
遠方的麻鷹們都紛紛飛過來了。

之後我們在船上釣魚, 你釣到一條大的,
但我就一條都釣不到....
而野人導遊Michael 卻釣完一條又一條,
果然野人是不同的。

昨天在酒店的泳池游水, 今天則在淡水湖游,
不過因為和泳池不一樣, 周圍沒有欄杆可扶著休息,
所以游得比較辛苦。

午餐在荒島上吃BBQ, 是我們釣到的魚,
還有一些大大隻的蝦, 好新鮮好好味呢,
還有人幫我用口剝蝦, 真是好味喇哈哈。

回到酒店後, 本來打算做Spa,
但領隊就要大約$700,
雖然做三小時算是抵的,
因為在香港最少都要千幾蚊吧,
但始終都是不捨得, 還是留著多點錢吧。

2004年8月30日 星期一

浮羅交怡之旅 Day 2

今天一早就出發去浮羅交怡, 才知道要搭兩個半小時的船...
心想應該沒有問題吧, 但在開船後的個半小時之後,
我就開始嘔吐了, 而且還是逐少逐少的嘔,
差不多嘔了一小時, 好像要把內臟都嘔出來一樣。
幸好早餐吃得最多的是木瓜, 所以都只是「嘔木瓜」,
旁邊有人還在「嘔奶茶」呢。

嘔完之後, 在浮羅交怡的第一頓午餐都吃不下了,
幸好今天的行程都只是觀光, 我們去了緬甸寺、首相禮物館、
神鷹碼頭、海底世界...本來想買點紀念品什麼的,
但這些地方賣的都是一些「呃遊客」的東西,
有些東西在香港也可買到呢。還是拍個照就算了吧。

晚上的酒店很特別的,
Berjaya LangKwai Beach & Spa Resort,
酒店在Langkwai (浮羅交怡) Burau Bay,
全部房間都在山上, 是馬來西亞式的高腳屋,
有獨立一間的、也有兩間連著的,
要上房間, 必須在大堂叫車...
大約幾分鐘就會到達的了
,
感覺就像住在森林中, 完全不同其他酒店的模式,
非常接近大自然,
周圍會有猴子和其他大大小小的動物昆蟲,
但整個地方都空氣清新, 雖然也是三十幾度的天氣,
但卻出奇地涼爽舒適, 這就是沒有污染的地方。

我們的房屋是獨立一間的, 有兩張大床和一張梳化床,
也有電視、雪櫃等設施, 還有個小露台,
晚上坐在出面吹吹風, 太爽喇。

整個旅程中,
最開心最難忘的就是住在這間酒店。
只是住兩天, 實在太少了...

以下是該酒店的網址︰
http://www.berjayaresorts.com/langkawi-beach/info.html

2004年8月29日 星期日

浮羅交怡之旅 Day 1

每次去旅行都是很開心的, 可以放下所有事情,
什麼都不用想, 只是食呀玩呀訓覺呀。
開心的不只是旅行中遊玩的過程,
甚至旅行前的準備、收拾行裝、
去機場、在飛機上等等... 都是令人興奮的。

朋友聽到我和男朋友去旅行,
還可以在外地渡過生日,
都很戥我高興, 說一定會很開心很甜蜜,
哈哈, 同意呀。

這個團是「浮羅交怡五天團」,
別人都問我浮羅交怡即是哪裡,
其實就是馬來西亞附近的一個小島,
就是那種陽光與海灘的渡假地方。
選擇去浮羅交怡,
就是不想每次去旅行都是在大城市,
shopping
、機動遊戲.... 不是說這些不好玩,
只是如果每次都是這樣都沒什麼意思了。

晚上才抵達馬來西亞的檳城,在「關仔閣」吃晚飯,
但附近的大排檔那些所謂的「特色小吃」...
卻不怎麼吸引, 最後只是在碼頭附近散散步就算了。

在檳城住的酒店,叫做「Berjaya Gergetown Hotel,
似乎不是五星級的, 唯有期待浮羅交怡的酒店吧。

2004年8月25日 星期三

〈Immortal Beloved〉不朽真情

去行街之前...等朋友的時候...忽然又在圖書館借DVD,
這次是〈Immortal Beloved(不朽真情),是有關貝多芬的電影。

又是英文字幕..但這次的英文比較深,
有很多對白都不太明白, 唯有靠估。

不過, 聽著貝多芬的音樂, 劇情變得一點都不重要了。

電影中的貝多芬是一個好有型的男人,
彈琴時的那種氣勢.....任何一個女人都會愛上他。
只不過他就是有那種「藝術家脾氣」,
叫身邊的人都很難頂, 所以他不太受歡迎。

上次看〈Amadeus,
電影中的莫札特比這個貝多芬輕佻得多了,
他那種笑聲只會令我想起林朗尼...
但我就是會愛上像莫札特這類男人, 而不是貝多芬。

雖然貝多芬的脾氣實在不太好,
但他的音樂的那種氣勢, 又真是無人能及。
他能夠寫出這樣熱情澎拜的音樂,
可見他也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

他寫給愛人的情書是這樣的︰

(To my immortal beloved)

My angel, my all, my other self,
Just a few words today,
and that in pencil, yours.
Only tomorrow will I know for certain
where I am to stay.
A worthless waste of time and such...
Why this deep sorrow?
If we could be united,
we would feel this pain no longer.
Where I am...you are with me too.
Soon we shall live together,
and what a life it will be...

While still in my bed,
my thoughts turn to you...
my immortal beloved.
Some of them happy, some sad...
waiting to see whether fate will
hear us.
I can live only completely with you
or not at all.
Yes. It must be.
I must go to sleep now. Be calm,love.
Today, yesterday,
what longing with tears for you.
You. You're my life. My everything.
Farewell, than.
Go on loving me.
Ever yours, ever mind, forever...

Ludwig van Beethoven


他對愛人說︰
However much you love me, I love you more.

如此深情又有型的男人, 教人如何不愛他。

貝多芬第一次出場的時候,
他正在彈 Sonata in C minor Op.13
有一幕他伏在鋼琴上,
彈著
Sonata in C# minor Op.27 No.2,
就是那首"Moonlight" 月光奏鳴曲。
只是聽著他彈琴的那幾幕, 已經令我激動得想哭,
劇情真的一點也不重要。

看完有關貝多芬的電影,
立即到圖書館借了貝多芬的琴譜
,
就是那首sonata...然後立即租了琴房去彈。

2004年8月23日 星期一

Last Tango in Paris 巴黎最後探戈

看完〈The DREAMERS〉之後,
知道該電影的導演是 Bernardo Bertolucci,
而他在1972年拍的〈Last Tango in Paris
是很出名很經典的...於是就很想去看。

反正在家無事可做, 於是就跑回PolyU 的圖書館,
那裡有很多很多的電影可以借,
於是就借了〈Last Tango in Paris〉的DVD,
但竟然只有英文或法文字幕....
幸好那些英文還不算太深
, 而且看英文也比較傳神。

當我借DVD, 給我遇上張鳳麟...
他是教 HK Cinema , 以前曾在法國讀電影,
簡直是我的第二個偶像~而他看到我借這齣電影...
就說︰「Last Tango in Paris, xx的呢」
我聽不清楚他說的那個字...
而且因為那時實在太開心
,
不知道應該說什麼才對, 於是只是和他笑笑就走了,
真可惜...下次我會鎮定一點的了。

Last Tango in Paris中文譯名是「巴黎最後探戈」,
Marlon BrandoMaria Schneider 主演,
男主角因為妻子自殺而崩潰, 碰上了年輕貌美的女主角,
於是就把所有情感都發洩在她身上,
彼此間構成了一種畸形的性關係
,
We don't need names in this place.
對對方一無所知, 越神秘越美麗。

男主角以為這樣可以忘記一切,
但越想忘記就越令人崩潰。

關於忘記, 在日記都提過很多次。
小時候我們要學會把所有東西都記住,
長大後卻要努力忘記一切。

可以忘記的事, 不需要努力自然都會忘掉;
如果連時間都不能使我們忘記那件事,
那麼即使我們再努力都不會忘掉。

有關〈Last Tango in Paris,
以下的網站有些影評, 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http://ent.163.com/edit/020731/020731_128366.html


http://www.meansys.com/blogpath/
blogdata/200407/1000029047.html


http://www.gmw.cn/content/2004-
08/11/content_75033.htm

2004年8月18日 星期三

The DREAMERS (戲夢巴黎)

The DREAMERS〉上映至今,
我一直都嚷著要去看,但最後都沒有時間,
最後只有看VCD...

它揉合了歷史、政治、電影、青春、性、愛情等元素...
雖然一時間未能理解電影要表達的東西,
但我好喜歡電影中巴黎的情調,
法國人就是把一切都浪漫化, 音樂、畫面都好有法國味道。

至於電影中的性愛描寫, 以及雙胞胎姊弟之間的亂倫關係,
實在不太明白導演為何會有這樣的安排,
朗尼林說︰「是不是比喻電影和政治的關係呢?

電影中出現的法國新浪潮電影、歐美經典舊片黑白電影...
熟悉這些影片的觀眾一定會看得特別有共鳴。
(
可惜我對這些一無所知...)
三位影癡主角模仿尚盧高達的電影
《不法之徒》的賽跑羅浮宮,
再仿傚《斷了氣》裡在香榭麗舍大道賣報紙
的一幕大喊New York Herald Tribune

電影表達了一種理想主義, 導演 Bernardo Bertolucci 說︰
「現在的情況和當年不太一樣了, 1968,大家普遍認為
世界會變得越來越好
, 而你會成為這個進程的一部分。
但今天不是這樣了, 我想表達這種感受。」

電影的最後一幕, 按照導演自己的說法,
是故意影射熱那亞與西雅圖的示威抗議行動,
他說這是「給當今青年的一份希望」。

拍攝大膽的性愛場面,
原來對於這位導演來說已不是第一次
,
1972年拍攝的〈巴黎的最後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
出現了比〈The DREAMERS〉更震撼的場面,
也是當年被受爭議的一部電影。

令我最深刻的是, 三位影癡主角,
常常會忽然做出一些電影場面,
然後要對方猜是哪一齣電影,
而他們更厲害得即時說出片名及拍攝年份。

你在我面前, 也忽然會說出一些電影對白,
但我總是記不起是哪一齣電影....
看來我都不算是影癡。

電影的官方網站︰
http://www.the-dreamers.com/

其他相關網站︰
http://www2.foxsearchlight.com/thedreamers/

http://www.hkfilms.com/Films/2004/
Dreamers/Dreamers.shtml

電影評論︰
http://filmcritics.org.hk/index.php?
mod=iZine&cmd=showCAS&caID=334

2004年8月16日 星期一

21克—生命可以有多重?

They say we all lose 21 grams at the exact moment of our death...everyone.
The weight of a stack of nackels.
The weight of a chocolate bar.
The weight of a hummingbird...
But how many lives do we live?
How many times do we die?
How much can fit into 21 grams?

當靈魂離開肉體後, 人不多不少就輕了21,
21
克。 這是靈魂的重量嗎?
生命就只有21,
是太輕, 還是太沉重呢。

仇恨、內疚、愛, 都是為了生命,
而這些又有多重?

I teach them...
That a Number is always a door
to a mystery bigger than us,
and that there's no bigger mystery
than two people meet.

「生活還是要繼續下去的。」
當生命得以延續, 是不是必須要繼續下去呢?

這是電影的官方網站︰http://www.21-grams.com/

2004年8月15日 星期日

〈Amadeus〉莫札特傳

Amadeus〉莫札特傳,
不是什麼紀錄片,1984年拍的電影。

電影中的情節,
有很多都是改篇自莫札特的生平的,
例如他活潑開朗、不善理財的性格,
我看過一些有關莫札特的傳記,
的確是這樣寫的。

不要以為天才都是一副面孔的,
偉大的音樂家都不一定是愁眉不展發脾四,
也不要以為音樂家彈琴一定好像李雲迪一樣,
不是每首作品都需要「滴晒汗」地彈的。

電影中的莫札特, 那種哈哈大笑的怪聲,
加上輕佻的表情.......和朗尼林沒有什麼分別。

輕輕鬆鬆就能寫出完美的樂譜,
音樂只需要聽一次就能準確無誤地背誦出來,
每次彈琴時都樂在其中十分享受的樣子,
四歲作曲、七歲寫協奏曲、十二歲編歌劇,
視莫札特為「死敵」的薩拉利,
無論怎樣努力怎樣滴汗,
一生都沒有莫札特那種成就。

雖然歷史上薩拉利不是謀殺莫札特的兇手,
但如果他真的這樣做, 完全是可以被理解的,
當你為了不能成名而抓狂時,
眼見身邊的莫札特嘻嘻哈哈的贏盡了掌聲,
而自己埋頭苦幹卻得不到一點成就,
對一個作曲家來說是最大的打擊。

電影開頭的十五分鐘, 年老的薩拉利和神父傾談,
他很自豪地彈了數句自己作的曲, 問神父有沒有聽過,
神父是一位對音樂沒什麼認識的人, 對於他的作品一無所知。

忽然, 薩拉利問神父︰「有沒有聽過這首?
d s, d
s, d s, d m s
f r f
r f r t, r s,
d d
m r d d t, t,
r f t, r d d

神父立即能夠繼續哼下去
...
m r d d t, t,
r f t, d d d t, l, t, d
m r d r m
就連我也跟著一起唱。

是莫札特的小夜曲。

簡單的一幕, 薩拉利沒有說什麼,
已經完全令人感受到他對莫札特那種...
又愛又恨的感覺。

薩拉利說莫札特是他的偶像,
但偏偏他就日夜設法殺死自己的偶像,
那種矛盾足已令人崩潰。

薩拉利有很深的音樂造詣,
但他終日介懷自己的音樂不比別人的好,
要創作出好的音樂,
必須要像莫札特一樣樂在其中,
能夠享受音樂, 才是真正懂得音樂的人。